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评价他是“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意思是说他是个奉法的中规中矩好官,让百官都自觉端正了自己的言行。

郭燮熙(1868—1943),字理初、礼初,自号梅花老人、梅雪、南舟、雪舟、石樵,室名梅雪山房,镇南(今南华)龙川镇西街人。其父郭兆奎,字炳星。出生于南华西街的晚清举人郭燮熙,曾是云南大名鼎鼎的历史文化名人,被人们誉为画梅大师、地方史学大家、国学大家和诗人。“郭梅夏字”意思是郭燮熙画的梅花,夏育荷写的书法系镇南画苑翰园之冠。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谥文,史称“季文子”,春秋鲁国人,官至鲁国正卿,宣、成、襄三代为相,执政33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贤臣廉吏。

张汉(1680—1759),字月槎,号莪思,晚号蛰存,云南石屏张本寨人,后移居石屏城内。

光绪七年(1881年),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了时任陕西省三原县知县焦云龙勤政爱民的感人事迹,称赞他“公在池阳,视民如伤,五日在城,五日在乡”。

清人颜光敏的《颜氏家诫》一书,内容贴近家庭伦理和日用常行之实,言辞谆切而近乎絮叨。静心细读,一位呕心沥血为子孙计而又颇具远见的家长形象会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

赵汝濂(1495—1569),字敦夫,号雪屏,明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嘉靖十一年进士。

卢肇是历史上江西地区首位状元。他以文翰知名海内,为人高风亮节,有不少流传后世的美谈。

晏婴(公元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婴,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长于辞令,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既灵活,又坚持原则,使楚曾舌战楚王,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姜涛,字伯渊,忻州解村人,明代著名的贤臣廉吏。

养马岛秀丽如画,引人入胜,除绮丽的自然风光外,历史文化也受世人推崇。秦始皇嬴政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曾经多次东巡到达此地,东汉“一钱太守”刘宠雕像也屹立于此,据《魏地形志·牟平》载:“莒岛(即养马岛)有刘宠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的。每个普通人都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每个普通人都应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作出贡献,这种深沉的责任意识,在后世不断为人提起,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

古代的云南,交通闭塞,行路艰难。向往岳阳楼的云南人要登临岳阳楼不太容易;要想在岳阳楼题诗作对流传后世,就更不容易。而清代的云南人窦垿却7次登临岳阳楼,并写下了至今还被人传诵的楹联和律诗,真可谓难能可贵。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灿烂的星。元朝大德八年(1304),来自西域的诗人辛文房完成了《唐才子传》一书,他写作此书“咏一代之清风”,寄望“百世之下,犹期赏音”。《唐才子传》“因诗系人”,为398位唐五代诗人立传,是了解唐代诗人生平、唐诗流变的重要文献。

李元阳(1497—1580年)明代白族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字仁甫,云南大理人,世居点苍山十八溪之中,号中溪,别号逸民。李元阳的一生可以分为少年学习、中年为官、晚年辞官乡居3个时期。在前2个时期他学习并接受了儒家学说,对阳明心学情有独钟。后期他倾向于儒、释杂糅,从心学出发,援佛家之禅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学思想。李元阳著述广泛,有诗文集《艳雪台诗》《中溪漫稿存稿》,理学著作《心性图说》,史学著作《大理府志》等。

手绘长图·廉通古今丨海瑞:“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陈表(1490—1573年),字献忠,号草池,明代云南澄江府新兴州北城(今玉溪市红塔区北城)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四川汉安县知县、四川云阳县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47岁时,他因“忠直见忤”被贬,49岁回乡。陈表学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在许多方面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特别是他不畏权势、严惩贪官,被百姓称为“铁面御史”的事迹,更为后人所敬仰。他也是玉溪兴办官学的第一人,被奉为“玉溪贤人”。

汉魏迄于隋唐,中央王朝主要通过设立边郡,实行“羁縻”的方式管控云南。边郡的主管大员多半从邻省四川或中原其他地方派来。那时,云南还生活着众多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部族,并且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如何有效管控云南这片土地,不使其“叛离”中央政权;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进步,当然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央政府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这一地区官吏政绩和官德的主要标准。

明代洪武年间,中央政权在云南的统治逐渐巩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逐步恢复和较大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改善,边疆日益巩固。取得这些进步,云南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不容忽视。明初曾任云南左布政使、被朱元璋誉为“治行天下第一”的张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张紞在云南17年,任云南左布政使13年,安抚20多个兄弟民族,发展兵工农商,在一些边疆地方摆脱了土酋奴隶统治的桎梏。此后不久,云南被正式列为13省的序位。

为官是重义忘利还是唯利是图,是遵纪守法还是以权谋私,自古以来就是为官者面临的选择。有的人官居要职却能清廉一生;有的人一沾官位就贪得无厌。最终,清廉者为后人传颂,贪赃者遭后人唾弃。石屏历史上有一位当官不谋利,教子有矩法的高官罗凤彩,值得后人称颂。

赵汝濂(公元1495年—公元1569年),字敦夫,号雪屏,明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嘉靖十一年进士。

侯琎,字廷玉(1398年—1450年),山西泽州吕庄(今晋城市城区西吕匠村)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山西乡试解元。宣德二年(1427年)进士。因随王骥“三征麓川”,并参赞云南军务6年,因功先后晋升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侯琎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在参赞云南军务期间,在腾冲做了许多实事,他的事迹在腾冲广为流传。《民国腾冲县志稿》人物中,侯琎被列入武职。书中评价他道:在腾建城筑坝,功德在人。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广泛的阅读与深入实地的调查,让顾炎武具备了博洽深邃的学识。顾炎武一生撰著丰富,留下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及《顾亭林诗文集》等。尤其是《日知录》,顾炎武耗费大半生精力撰成,可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笔记,学有所得,随时札录,篇幅不拘长短,内容丰富,并有他的独到思考。

苏州虎丘五贤堂内有这样一副对联:“天下苍生待雨霖,古来贤守是诗人”,五贤堂纪念在苏州为官颇有政声的五位贤官,他们也是著名诗人,分别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禹偁和苏轼,今天我们来讲讲韦应物。

南音是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听南音,我们还能感受唐宋音乐的风雅,体会中华文明令人感动的连续性。今天,南音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人,他们将南音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赋予古老南音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