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史诗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发布时间:2023-02-27 11:25:5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齐民要术》书影,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资料图片)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衣箱,组成东方苍龙的七宿中,角宿在农历二月初二左右上升,是为“龙抬头”;房宿又被称为“农祥星”,与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资料图片)

《齐民要术》系统总结公元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农业发展经验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刚刚度过的二月二,又名“春龙节”,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春耕怕旱,降下一场春雨,最是农民期盼的礼物。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能够腾云致雨,春龙节的要义,便是通过祭祀龙神祈雨,保证开耕顺利。

古人仰观天象,将黄道附近二十八宿,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构成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形象,这便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种动物合称“四神”,常用其标记方位,比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不必看地图即知,它一定位于城市的南边。

农历二月初二,组成东方苍龙的七宿中,象征龙头的角宿从地平线上升起,这便是龙抬头的本意。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东方苍龙在天空中的轨迹,正和农事活动相始终,也因此东方苍龙尤其受到古人敬重。

组成东方苍龙的七宿中,房宿又被称为“农祥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曾出土五件衣箱,箱面绘画,其中一件绘有二十八宿,房宿的形象独占一面,还有一件写了一段话:“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瑟常和”,大意是人们通过祭祀房宿而期盼农事顺利、家庭和谐。

农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不言,需要人来观察,发现其运行的规律,再运用到农事活动中。前人的经验与教训,都是用汗水换来的,若能很好总结,必会对后人的农事活动有帮助,这便是农书的功能。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在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历程中,也诞生了大批农书,据文献学家估计,“中国古代农学著作约有六百多种,其中现存或有辑佚本的就有三百多种,约占二分之一”。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何谓齐民?古代有“编户齐民”的制度,将各户人口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登记,编成户籍。曹魏时代的学者如淳说“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编户齐民不论地位贵贱,均是国家赋役的承担者。

《齐民要术》是为平民而写的,它关心的是如何帮助平民种好田、养好猪、织好布,只有这些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平民方可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贾思勰在序言中说,写这本书本是为了“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所以“丁宁(即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这几句话道出了《齐民要术》对农事的介绍尽量详细,直入主题,不追求华美的文辞。

除了序言和一篇杂说外,《齐民要术》共计10卷92篇,内容涵盖农林牧副渔。前三卷讲粮食、蔬菜的种植,第四、五卷讲果树、林木的种植,第六卷讲动物饲养,第七、八、九卷讲酿酒、作酱等副业,介绍了不少食品制作的方法,由此可知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甚至还介绍了如何制笔,第十卷介绍了一些南方的植物。

《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农业发展经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他的作者贾思勰正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那么贾思勰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贾思勰以实用的精神和笃实的学风写就不朽著作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齐民要术》既是古代农书中的翘楚,读者当然想知道更多作者的信息,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农学家,正史中并不见其传记,今人确知的仅是“后魏高阳太守”而已,连他的生卒年亦不可确知。

后魏即北魏,贾思勰在北魏时担任过高阳太守,为一郡之长,自然应当关心农事,督促郡中百姓努力生产。北魏有两个高阳郡,一属瀛州,治所在今河北保定高阳,一属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临淄,现代学者对于贾思勰任职之高阳郡仍有争议。

青州历史悠久,名贤辈出,宋代苏辙曾写诗称赞青州乃“信美东方第一州”。虽然贾思勰没有明确说过自己的籍贯,但学者们据《齐民要术》等典籍的记载,推断贾思勰乃青州齐郡益都人,当时益都县治在今天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寿光。贾思勰在书中提到多种家乡的产物,例如在种枣这一节中,他说“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显见其自豪之情,而此枣的来历,据说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破齐时,从燕地带来的。

据现代学者推测,《齐民要术》大约写于528年至556年。528年已经到了北魏的末期,这一年竟有孝昌、武泰、建义、永安四个年号,再过六年,北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东魏、西魏,550年东魏又被北齐取代。战事不断,农业不兴,百姓衣食堪忧,这便是《齐民要术》的写作背景。

理解了这一背景,或许我们就能读懂贾思勰写此书时为何要立下一些规矩。一是要确保书中传授的农业知识准确有效,为此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验之行事”,书本上的知识是否灵验,实践一下便知。二是“资生之业,糜不毕书”,凡是能帮助百姓活下去的,不论农林牧副渔,都一一介绍。三是“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了其重农抑商的思想,但现存《齐民要术》中又有《货殖》一节。四是“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花花草草,倘若没有经济价值而只有观赏价值,该书亦不存。

《齐民要术》体现出实用的精神和笃实的学风,这并不是个例。简略来说,南北朝时期,南朝重玄学,北朝重实学。在笃实学风的影响下,还诞生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三部名著都流传至今,在各自的领域中享有崇高地位。

辛勤耕耘、用度有节、顺应天时,这是《齐民要术》倡导的观念

《齐民要术》诞生于近1500年前,借助现代学者的注释、翻译与研究,今天的读者仍然可以走进贾思勰笔下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那时人们已在食用一些今天流行的食材。比如罗勒,在种兰香这一节中,提到“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随即介绍农历三月中,当枣叶开始发芽就可以种罗勒了,在六月的连绵雨天中可以收获,如果要做腌菜、干菜用那就九月收获,如果是取子,那就十月收。

我们会垂涎于那时人们制作的各种美食。《齐民要术》反映的主要是北方人的食俗,自然少不了饼。在饼法这一节中,介绍了十多种做饼的方法。如“鸡鸭子饼”主要原料是鸡蛋、鸭蛋,在锅中用油煎,“令成团饼,厚二分”。如细环饼、截饼味道一定是甜滋滋的,因“须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看来古人也同今人一样追求脆爽的口感。

我们更会感佩贾思勰在书中展现的民本思想。《齐民要术》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是,既有作者自己的话,也大量引用典籍,借圣贤之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齐民要术》的序言中,有一段引用《淮南子》的话:“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故而必须重视农业,“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为官者应懂得农业,为民兴利,贾思勰列举了许多历史上重农爱农的官吏,如西汉召信臣曾任南阳太守,“躬劝农耕,出入阡陌”,他不喜欢待在官署中,总到郡中各处巡视田间地头的情况,兴修水利,提倡节俭,“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南阳百姓尊称他为“召父”。

百姓只有勤劳耕耘方可不贫,贾思勰引用《管子》中的话,“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左传》亦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耕耘获得的成果,当用之以节,不可浪费,贾思勰仍引用《管子》中的话,“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也”,夏桀奢侈无度,故而用度不足,而商汤善于经营又很节俭,自然用度有余,商汤最后取代了夏桀,这也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民以食为天,食物之中,首重五谷。贾思勰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齐民要术》中,讲种粮食的篇幅最大。农业发展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贾思勰说:“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在粮食之外,贾思勰在介绍其他食物时特别关注它们是否有救荒的价值,如在种芋一节,特别提到了“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感叹“今中国多不以此为意,后至有耳目所不闻见者。及水、旱、风、虫、霜、雹之灾,便能饿死满道,白骨交横。知而不种,坐致泯灭,悲夫!”作为农学家,贾思勰一定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能够救荒的食物标记出来,让百姓在荒年也能活下去。

农学家石声汉说:“在有历史记载的近几千年中,我国的农业,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没有出现过由于技术指导上的错误而引起的重大失败。这件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优越性。可以自豪地说,农业科学知识这一优良传统,是我国的祖先为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之一。”历代农书记录了中国人在农业上的创新,铭刻了中国人辛勤耕耘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谱写了属于中国人的大地史诗。(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