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孙继鲁:所至以清节闻

发布时间:2023-12-19 09:59:25   来源:云南法制报

孙继鲁(1498—1547),字道甫,号松山,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右卫(今云南省昆明市)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出生于沾益炎方松韶关村。明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授澧州知州之职,后因事改任国子监,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谥清愍。孙继鲁耿直忠厚,所到之处凭借清廉节义闻名。因其为官公正廉洁,人称“孙青天”,与宋代“包青天”、明代嘉靖末年“海青天”(海瑞)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青天”。因出生于珠江源头、松涛阵阵的方松韶关村,常以“松之高洁松之傲骨”自警自律,好诗文,著有《松山文集》《破碗集》《习社祠堂记》等。

来时“不取分毫” 去时“两袖清风”

孙继鲁少聪颖,勤读诗书,可过目不忘。正德十四年(1519),21岁的孙继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承袭祖辈廉洁之风、忠谏之训,一生刚正不阿,清白为官,爱民如子。

在其到淮安任职时,原知府银库中有万余两白银,按照惯例,对于这些留存的“小金库”里的银两,知府等地方官员都可以私自取用。但孙继鲁分文不取,“严肃法纪、整顿吏治”严禁其他官员私自取用,并将这些银子造册分发救济百姓。后来,在村民为纪念孙继鲁而雕刻的功德碑中可见“数万人把香而来”,大意是几万人拿着香来祠堂敬奉这位父母官。

孙继鲁秉公执法,严肃整治一些不守法纪的皇室宗亲。二十二年,进分守冀南道,执法不阿,宗藩畏之。在其升任山西冀南做参政之时,当地民众恋恋不舍,拉住其所驾马的缰绳不忍放手。被其整治的王室宗藩乘机报复,有百余名皇室宗亲子弟将其团团围住,仔细搜查所带“财物”,“暨迁按察使,宗藩百余人拥马发其装”,岂料“敞衣外无长物”,除了随身携带的几件破衣服外,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正是其“两袖清风”不裹挟私财的真实写照。

宗室藩王佩服地说,“我高皇族(明太祖)登位迄今一百七十余年,罕见此官”,他们深感愧疚,“乃载酒谢过。”连忙取来酒食,向孙继鲁赔罪:“想不到你是这样清廉的人,我们误解你了。”

一生刚正不阿 为民忠言直谏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孙继鲁迁任陕西右布政使。后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代杨守谦巡抚山西。孙继鲁到山西的第二年,值总督都御史翁万达来山西“察失立防”。翁万达“察失立防”中标新立异,提出“撤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守军,并力守大同关”的主张。孙继鲁曾在山西任职多年,深悉地情,对翁氏这种“虚内实外”的一孔之见进行抵制并提出正确主张。

翁不但不反思,反而怀恨在心,于是上疏朝廷,诬陷孙继鲁“诋毁防秋,阻挠边事”。

孙继鲁据理力争为民请命,向嘉靖帝上书言:“紫荆、居庸、山海诸关东枕渤海,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西据黄河,此天设重险以卫国家。今翁万达欲撤雁门诸关以守大同,无异于撤居庸诸关以拱护京师。近年来寇不敢犯山西,因三关严备之故。若使三关将士远离城堡,戍一孤关,全师在外,强寇内侵造成孤掌之势,恐紫荆、居庸诸关不将徒守哉?”

万达闻之不悦,上疏言:“继鲁以危言相恐,复遗臣书。”

嘉靖帝由于怒孙继鲁有“忤逆犯上”行为,而偏倚翁万达之言。“引往事,遂逮诏下狱”,即下旨按翁万达的主张办,定孙继鲁有阻挠边事之罪。翁万达将孙继鲁以“诋毁防秋,阻挠边事”的罪名下狱。

孙继鲁下狱后与御史杨爵同狱,二人意气相投,每日相对作诗,其中孙继鲁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忧国忧民虑自深,谏章一上泪沾襟。男儿至死心无愧,留取芳名照古今。”因狱中没有纸笔,写的诗都是用破碗刻于墙壁上,后人将其诗收集成册,取名《破碗集》。

其后,翁万达下令撤三关兵力并守大同,孙继鲁得知后,满腹愤懑,食欲大减,杨爵曾题诗规劝他好好进食,保重身体。孙继鲁终因忧郁成疾,在4个月后颈疽发而死。据《滇系》记载:“继鲁死日,民众聚千百哭于京师街巷,长安为之罢市。”

孙继鲁为巡抚仅四月,山西人习其前政,冀有所设施,遽以非罪死,咸为痛惜。“宗藩有上书讼其冤”,宗藩为孙继鲁的屈死向穆宗上书诉其冤,并揭露了翁万达挟私报复、残害忠良的罪行,请其为孙继鲁平反昭雪。

穆宗赞继鲁忠勇可嘉“刻意操持,有皎然不污之节;矢心树立,有毅然不屈之贞”,追赠为兵部左侍郎,谥为清愍公,并赐以厚葬。孙继鲁为官以民生为本,爱民如子,不曲意迎合,在其“善政善治”之下,百姓安居乐业。卫辉百姓自发对他“祠之,碑之”,以表感激之情。

民国13年(1924),为缅怀先贤,沾益县官绅士庶于劝学所(今西平小学)立碑纪念。昆明名士陈荣昌为碑碣题字:“明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清愍公之故里。”(何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