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张立道:勤廉恤民

发布时间:2024-03-12 17:30:36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张立道,字显卿,其先陈留(今属开封市祥符区)人,后迁居大名,元世祖忽必烈贤臣名将之一。在至元十年(1273年)至大德二年(1298年)间,曾任大理巡行劝农使、临安广西道宣抚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陕西行台御史、云南行省参政。张立道忠勇刚毅,为政清廉,体恤民生,稳定边疆,尤其为推动云南农业和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平定叛乱

至元八年(1271),云南政局动荡,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企图割据云南,与王府尚书阔阔带沆瀣一气,密谋篡夺王位。宝合丁设宴置毒酒,欲害死云南王忽哥赤,并重金贿赂王府官员,以防阴谋败露。张立道惊闻此事,急赴王府营救云南王。当他冲到王府,忽哥赤已饮下毒酒,无法言语。是夜,忽哥赤薨逝,宝合丁夺取王位。

营救计划失败后,张立道密邀13名侠士,准备讨伐宝合丁。众人歃血为盟,推举一人到京师请求朝廷平定云南叛乱。张立道几经周折,突破重重险阻,最终配合朝廷派遣的御史大夫博罗欢查清了宝合丁夺位篡权的暴行,处死了宝合丁、阔阔带和王府收受宝合丁贿赂的所有官员。

叛乱平息后,张立道奉诏入朝,忽必烈深受感动,把张立道留在了朝廷。

外交劝降

至元二十七年(1290),在元朝与安南(今越南北部)发生多次军事摩擦和局部战争,忽必烈不甘战争失利,准备兴兵讨伐安南的情况下,张立道受命出使安南。张立道义正词严,历数安南不服元朝管辖的罪行,向安南王子陈日燇讲明:“元朝有广大疆域、强势之兵做后盾,若再起战火,恐怕你们只能逃到海里去。若海岛之人乘机进攻安南,你们粮少兵疲,必然屈服。”同时指出,“我们皇上对你们恩德甚厚,你们竟然不派使臣向皇上谢罪,反而举兵对抗。你们已经大祸将至!”

经张立道陈述利害,陈日燇跪拜于地,泪流满面地说:“公之言良是也……天子使公来,必能活我。”陈日燇拿出奇珍异宝,想行贿赂。张立道忠心为国,不为所动,一概拒绝,态度坚决地要求陈日燇入朝谢罪。经过这次外交活动,安南国照例每年向元朝称臣纳贡。

兴修水利

至元十年(1273),朝廷封张立道为巡行劝农使,以期推动云南农业发展。张立道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对昆明等地的地形进行实地考察。彼时,由于昆明东北以盘龙江为主要水系及西南唯一的出水口——海口与螳螂川河道淤塞,每逢雨季就给滇池周围带来严重水患,百姓苦不堪言。张立道亲率两千民工,凿开海口石龙坝,疏浚河道,泄去为害多年的洪水,又修建了3座节制闸,有效避免了雨季洪水为灾、冬季河水枯干的现象,把万顷沼泽地变成了肥沃良田。

在兴修水利、屯田垦荒的同时,张立道把自己“劝农使”的职责发挥得相当到位。张立道得知云南百姓虽已采桑养蚕,但不懂技术、收益甚微,便组织人员教授技术要领。民众掌握养殖经验后,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元史》记载:“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富庶”。

发展教育

张立道凭借劝农治水之功,再获重任。至元十五年(1278),任云南中庆路总管,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他建立孔庙,设置学堂,劝士人子弟读书上学,并聘请贤达人士作老师,每年都率领学生到孔庙拜祭孔子。在张立道的倡导推动下,当地人人都讲礼让,社会风尚日趋向好。

至元二十二年(1285),张立道“迁临安(今云南通海县东北五里)广西道军民宣抚使”,掌管两地军政要事。张立道赴任后,又一次大规模发展教育,依照曲阜孔庙的规制,在建水(今红河州建水县)兴建了文庙。建水文庙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

张立道任宣抚使期间,清明吏治、教化乡民,大力推动社会发展。《元史》记载,张立道在署衙“书清白之训,以警贪墨,风化大行”。不难发现,张立道是一位既重视发展教育,又注重廉政警示的清官好官。

鞠躬尽瘁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皇帝派张立道巡视两浙,不久再授任四川南道宣慰使,后又调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这位文治武功的重臣扛起了朝廷赋予的巡视巡察、监察地方官员的重任。

大德二年(1298),朝廷急需一位熟悉云南省情、老成持重、政绩卓著的贤臣辅佐梁王镇守云南。张立道踌躇满志,再赴云南,任行省参政,许是年高体弱,张立道在任一个月就去世了。

张立道在云南为官长达20多年,鞠躬尽瘁,功绩卓著,深得当地百姓拥护爱戴。他死后,人们在鄯阐(今昆明市)城西修建了祠堂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张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