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语言 科技的手段 艺术的表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杨嵘讲述幕后故事

发布时间:2022-02-05 07:11:0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简约不简单,空灵而浪漫。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以极致的匠心、如火的热情、超凡的想象力,为世人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从征集创意文案、策划到具体实施,整个开幕式的筹备历时三年以上。2021年春,整体方案基本成型,开幕式创作团队组建后,随即投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近日,在开幕式紧张的排演间隙,记者就开幕式相关问题,独家采访了分场导演杨嵘。

在规定动作中创造奇迹——

文艺表演与仪式融为一体,展现空灵、唯美、简约的现代艺术风范

记者: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这次有哪些不一样?

杨嵘:每一次艺术创作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要跟过去有所不同,这是肯定的。同2008年比,这次前期准备的时间更充裕一些。2008年整体入场排练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次整体排练从2021年10月1日启动,鸟巢也提前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设备安装、技术调试等工作。

从演出时长看,这次严格控制演出时间,一气呵成,不再按照板块区分,而是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

从美学风格看,2008年是通过写意画、诗词、音乐等呈现浪漫中国;这次我们主要传递冰雪晶莹剔透的浪漫感,呈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展现空灵、唯美、简约的现代艺术风范,简约不简单。

从表演风格看,演员大幅减少,约3000人,但是我们力求饱满,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

从主题看,由过去的“我”变成了“我们”。这次我们无须过多介绍自己,而是重在讲述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期待和展望,讲述“我们一起为了什么,我们一起能做什么”。

记者:您在开幕式主要负责哪些环节的工作?有什么难点?

杨嵘:我主要负责运动员入场式、升会旗唱会歌、火炬点火等环节。

受限于现实条件,这一次主要保留仪式部分。比如国旗入场、升会旗唱会歌、升国旗唱国歌、致辞、宣布开幕、运动员入场等环节,这些都是规定动作。

怎么让规定动作出彩?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可看、好看、吸引眼球?简约不是简陋,简约如何做到不简单?这都是极大的难点。此外,演员团队大都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占用他们的上课时间、考试时间,只能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排练,这对导演组来说,挑战非常大,需要把一周的排练计划在周末两天里全部消化完毕。

运动员入场式藏玄机——

引导员管控速度防“撞车”,标兵六套动作展礼仪调节奏

记者:带领各国运动员入场的引导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她们的训练有什么要求?

杨嵘:运动员入场式可以说是开幕式中最盛大的场景,如何通过入场展现当代美丽中国,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

按惯例,各国的冰雪健儿会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在标兵们的夹道欢迎中就位。2008年,引导员是全国挑选,都是身高1.8米以上的女孩,集中起来至少排练了6个月。这次我们从北京高校志愿者里选拔,筛选范围比较小,最后身高要求放宽到1.7米,选拔出110人。

运动员入场是没有经过排练的,全靠引导员带队。她们的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走路。

一是必须走直线,一旦走偏了,固定机位拍摄的特写镜头下,可能参赛国家(地区)名引导牌的字母不全或是干脆就出画面了。

二是速度管控,按规定每支队伍必须在画面中展示20秒以上,走快了会“撞车”,走慢了又会出现时间空当,全靠引导员把控行进速度。

三是行进要稳定,姿态要大气,要用灿烂的笑容展现大方、从容、自信的青春之美。

记者:入场式中,标兵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何创新?

杨嵘:除了引导员,标兵也是责任重大。从功能性来说,标兵的任务是让各国运动员按照规定路线到达指定的集结区域。具体而言,有以下作用:

一是夹道欢迎,从第一个出场的希腊队到压轴的中国队,运动员入场全程约50分钟,他们要持续舞动,营造喜庆氛围。

二是集结引导,通过人墙的聚散,自然引导运动员到指定的集结区域。

三是应急处置,比如有运动员因拍照或崴脚等原因在场内滞留,他们需要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及时疏导,这些我们都做了预案。可以说,他们既要热烈欢迎,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不同于以往的制式化动作,我们这次有所创新,主要设计了六套动作。一开场希腊队入场的时候,通过动作瞬间带领全场观众一起欢呼,先声夺人。中国队出场,则有一个全场点赞的动作设计。我们还设计了一套中华礼仪的动作,传播中华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这套动作简单明了,模拟测压的时候,运动员会自发跟着做这套动作。结合冬奥会的运动矢量图,我们另有一套展现运动健儿英姿的动作,大家一看就懂。再就是自由欢腾的动作,鼓励大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展现东道主的热情。当然,长时间运动下,另有一套舒缓的动作,调整大家的整体节奏。

国际舞台上的泥土芳香——

大山里的孩子“吼”会歌,在大舞台上展示真实与纯净

记者:开幕式筹备过程中,哪个环节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嵘:唱会歌是规定动作,这是一首五声部的希腊语歌曲,过往开幕式大都是以传统和声方式演唱。这次,总导演张艺谋提出我们可以不一样,让大山里的孩子来唱这首歌,大家都觉得这个创意很好。我是云南人,很自然就想到在云贵高原那边找一个童声合唱团,后来又陆续从大兴安岭鄂伦春、陕西秦岭、山东等地找了几个非常优秀的合唱团,但是总导演始终不满意,觉得他们都“太专业了”。

考虑到这次冬奥会由北京和张家口合办,我们决定把寻找范围放在河北,通过网络找到了阜平县山区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我第一次到那里,真的就是大山里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红脸蛋,放开嗓子吼歌。拍回视频一看,总导演非常喜欢,说了一句话,“要让泥土的芳香登上大雅之堂”。我说,“你到底是要泥土的芳香,还是要艺术的表达?”他很坚持,绝对要泥土的芳香,这是不一样的一种表现方式。

后来,我们请了北京语言大学的老师去教他们希腊语,一个字一个字教发音,当地也派了专业音乐老师去教唱歌。过了半个月,我再去看,发现不对了,孩子们全给训练僵了,全是美声那种唱法,就跟唱诗班一样。我赶紧叫停,千万别把泥土的芳香给磨没了,我们就是要他们那份本真的笑容、自然的演唱,还有眼睛里的那份纯净。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到世界最大的舞台看到世界,也希望世界人民通过这个舞台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这是最大的意义。后来,就调整了训练方向,只要发音、音准没问题就行了,别的不作要求。

节目过审后,我们才让总导演近距离“闻”了下“泥土的芳香”,他非常高兴。合影的时候,他就坐在地上,孩子们围着他,笑容灿烂。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展现了我们在规定动作的极大限制中,怎么创造奇迹。

颠覆传统“不点”主火炬——

“小火苗”体现低碳理念,依照心理速度控制每步时间值,让冰冷的机器感染人

记者:点燃主火炬的时刻都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点火环节背后有哪些考虑?

杨嵘:点火环节是开幕式的重中之重。尽管每一次奥运会开幕式,点火都会精心设计,力求突破,但这一次,我们做出了颠覆性的设计,“不点”主火炬,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灵动的“小火苗”,体现了低碳环保理念,应该是超出了观众的想象。

前期,核心装置完成后,我们团队在基地里熬了一周,因为必须在晚上才能看得清楚效果,尤其是整个机械运行的各项时间值。到了鸟巢,核心装置装完后,我们又熬了几个晚上。点火环节背后其实涉及机械、燃气供气、辅助设备等多个部分,需要有机整合起来。如何让冰冷的机器能够感人,很不容易。

我们的办法是,按照人的心理速度,控制每一个步骤的时间值。比如几分几秒,人的期待值达到一定程度,有一个变化;几秒钟后,再递进一个变化;几秒钟后,终于点燃。为了达到理想效果,我们磨合了半个月。我们很可能是2022年北京第一拨上班的人。元旦凌晨1点,我们进场排练,一直到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再回家睡觉。深夜里,整个清冷的鸟巢,只剩我们几个人,看着那团火慢慢点亮。

这是极大的命题,也是极大的限制,既要好看,还要让人感动。创意再好,还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把它实施好。呈现出来后,得让观众理解、欣赏,才能为你鼓掌。这些都不容易。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用世界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艺术的表达描绘今日中国

记者:可否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次开幕式?

杨嵘:归结一下,我们是用世界的语言、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表达来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首先,这个故事不是只对中国人讲,而是讲给世界的,所以,一定要用世界的语言,选择让世界人民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

第二,身处2022年,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运用当下先进的科技手段。比如过去一提到开幕式,就是人海战术,用盛大场景对视觉器官形成冲击,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我们让科技为我所用,以机械、影像、视觉捕捉等灵动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也达到了人山人海的效果。

第三,要让冰冷的科技手段有温度、打动人,一定得借助艺术的表达。开幕式的核心其实是讲述当代中国。如果说2008年我们要讲的是上下五千年,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自信,那么十几年过去了,再看北京、再看中国,我们是什么样的,这既是我们想告诉世界的,也是世界想通过这个舞台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