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云南: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丰富廉政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5-07-27 14:00:05   来源:云南省纪委

近年来,云南省围绕“植根民族文化沃土,积极培育边疆特色”的目标,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作为全省构建惩防体系的工作重点和有效载体,在创新上做文章,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突破中求发展,不断保持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强劲推力,不断培植具有云南特色、民族特色、边疆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逐步打造廉政文化 “云南色彩”。

彰显民族特色,打造廉政文化品牌

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成立了云南省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突出重点、试点先行、总结推广、分步实施的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廉政文化建设。2014年,省纪委省监察厅组织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云南廉政文化”系列丛书,丛书包含《人间正道——云南廉政史话》、 《高原之光——云南廉政文化示范点巡礼》、《“画说”廉政——漫画及优秀公益广告集》、《天地正气——廉政摄影书画精品集》和《廉心若水——廉政诗歌精品集》等5本书及一套宣传画帖。丛书融廉政史话、廉政文化建设成就、廉政摄影书画、廉政漫画及公益广告、廉政诗歌等内容为一体,全面展示了云南廉政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营造了崇廉、敬廉的良好氛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认真研究,积极部署,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民族特色廉政文化品牌,将党风廉政建设内容寓于民族民间文艺形式之中,积极编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播载体,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与提升,在善洲林场被省纪委省监察厅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廉政文化示范点”的基础上,20141010日,报经云南省委批准,将其提升规格,命名为“云南省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党性、理想信念、廉洁自律、作风养成、生态文明等教育的重要阵地,继续发挥善洲精神的示范作用。




云南省廉政教育基地正式揭牌

演好民歌戏剧,搭建廉政文化载体

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民间歌谣与民族戏剧,因其灵活性与生动性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爱,云南各地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实际,组织发动群众创作,把廉政歌词填入民间歌谣,让廉政文化传唱到村村寨寨。“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勤廉奉献奔小康。”经典民歌《大理三月好风光》,如今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海菜腔高唱,心高天地宽,人廉家平安……”一曲由曾获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冠军的云南民歌王---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演唱的彝族海菜腔《清风曲》在彝家山寨广为传唱。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左脚舞、小彝剧、莲花落等文艺形式编排廉政歌舞,深入县、乡、村(社区)、学校演出200多场,观众达12万余人,姚安县组织专业人员创作了《局长驻村》、《焦裕禄精神放光芒》、《咱们的好代表》、《反腐倡廉刹“四风”》、《廉政文化进万家》、《八项规定就是好》等17个花灯剧目、以梅葛、坝子腔、莲花落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巡回演出,将廉政意识深深扎根彝族人民心中。德昂族、阿昌族是世居在云南的两个特少民族,他们从田地劳作回家途中有唱山歌、男女对歌的习俗,当地纪委组织编写了《阿昌人民热爱党》、《移风易俗人人夸》、《公开村务心里亮》等以廉洁家风、乡风文明为题材的廉政山歌,让廉政山歌唱响在德昂山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彝族、瑶族等民族特色与廉政文化相融合运用舞蹈、歌曲(章哈、山歌)、快板、小品等方式,宣传廉政文化,在全州掀起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潮,营造了“贪耻廉荣”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各地共挖掘整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创作了根据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金奖的傣剧《南西拉》改编的廉政傣剧《梦幻》、景颇族廉政舞蹈《圆月鼓舞》、阿昌族廉政快板剧《廉政文化进昌寨》、德昂族廉政舞蹈《茶山情怀》等一批以快板、花灯歌舞、民歌、小品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廉政文艺作品,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廉政“花灯剧”进农村

景洪市曼掌村民小组的傣族群众们用快板宣传廉政知识

运用民族语言,丰富廉政文化内容

针对各民族语言各异的实际,云南省把廉政文化内容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表现出来,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帮助部分语言不通,又没有条件读书看报的少数民族群众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成立读报小组,用民族语言向少数民族群众读报,帮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州都抽调通晓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纪检干部或乡镇干部,组成廉政文化民族语言宣读团,利用农闲时节,深入民族山寨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师宗县把民间优秀的歌词、歌意汇编创作成廉政歌曲,并翻译成壮、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在农村广为传唱。大理市喜洲镇村民自发组成廉政文艺宣传队,采取文化搭台、廉政唱戏的方法,采用歌舞、白族调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杨善洲、普发兴先进事迹等勤政廉政题材编排成白族大本曲、小白剧、白族霸王鞭等节目,利用白族本主节、绕三灵、三月街民族节等节日,深入“蝴蝶泉”旅游景区及人员集中的小广场进行演出,大力宣传廉政文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出版社用傣、景颇、载瓦、傈僳4种民族语言文字编译并出版发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1万册,组织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用壮、苗、瑶等民族语言翻译《为了胜利》、《铁血》等影视片,在廉政文化下乡活动中,送到壮乡苗岭播放。

 

白族调子唱“廉音

云南各地还结合实际,印制了大量用民间手绘图和民族文字编绘的廉政建设宣传标语、宣传画册,进行张贴宣传。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用民族语言制作永久性廉政警句,在墙体廉政文化宣传长廊刊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廉政宣传漫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廉政氛围。

 喜洲镇廉政文化长廊

办好民俗节日,拓展廉政文化阵地

充分利用各民族的民俗节日拓展廉政文化阵地,让廉政理念渗透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藏历新年中,香格里拉县格咱村委会的球场上也时时传来悠扬的弦子声,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同胞跳起了欢快的锅庄,一场场自编自演的廉政文艺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在哈尼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长街古宴庆祝活动上,哈尼族姑娘合唱的廉政歌曲《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拉开了节日的序幕。在傣族泼水节期间,唱廉政歌曲、演廉政节目,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丽江古城,“廉政文化赶大集”活动现场被纳西族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苗家花山节时,露天廉政电影吸引着四里八乡的苗家父老乡亲前来观看。瑶族“盘王节”、基诺族“特懋克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期间,《踩桥》、《杨梅红了》、《彝山新面貌》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廉政文艺节目和一场场以廉政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让各族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廉洁教育。

石屏县彝族人民在“火把节”用花腰舞演绎廉政文艺节目

哈尼族姑娘在长街古宴庆祝活动合唱廉政歌曲

依托民族文化,承载廉政文化内涵

云南各民族都有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景观,云南省充分挖掘整理各民族思想文化和人文历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廉政文化内涵,发挥历史文化景观的廉政教育意义,使党风廉政建设的理念渗透到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做到廉政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党风廉政建设理念和精神渐渐为各族群众所接受和理解。

红河州建水县文庙景区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把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廉政文化相融合,通过廉政故事、导游解说词、景区宣传册、景观设置等有效载体,将廉政文化融入景区景点中,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方法,营造了一种春风化雨的廉政文化氛围,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廉洁文化进景区之路。昆明市把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 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勤政教育的内容,把石林县的“遗臭碑”和“去思碑”、寻甸县的“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威信县的“扎西会址”、晋宁的“郑和纪念馆”等打造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红河州弥勒县把髯翁公园列为当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会泽县利用红军过会泽时遗留下的物品、书籍、革命先驱们廉洁自律故事的相关报道,在城郊水城村建成了红色文化展览馆,分设3个党风廉政专题展室。布朗族民间女艺人姚兴玲采用传统的布朗手工艺制作了80多双“廉政草鞋”,把“人民最恨官仓鼠,华夏尤尊孺子牛”、“党施廉政,民沐惠风”、“政廉风正民心顺,纪肃法明国运昌”等廉言警句绣于草鞋,一双双“廉政草鞋”既可穿,又可收藏;既赏心悦目,又寓意深远,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