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廉之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发布时间:2014-06-10 09:41:00   来源: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孔子说廉之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利益面前,要想到道义;在国家危亡关头,不惜付出生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作为积淀了两千年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要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起来。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意谓看到利益要考虑合理与否,国家遇到危险要敢于付出生命。这是子路问什么才是完美的人时孔子回答的话。成语“见利思义”和“见危授命”均出自于此。

  我们分别看看这两句话。

  关于“见利思义”。孔子是人性论的集大成者,他说:“冬饱则身温,夏饱则身凉。”(《亢仓子·农道》)这些话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利,是人之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富比穷好。因此,求利是人性使然,人人都有求利的需要与欲望。

  关键是如何求利。

  孔子曾引《诗经·大雅·旱麓》篇“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句来教育弟子(《礼记·表记》)。意谓和乐的君子,寻求福禄心不邪。这句话告诉我们,福禄的求得是不能靠歪门邪道的。孔子“见利思义”的思想,扩展为两句话就是:不取不义之财,只求合义之利。这就是说,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利”,而不义之利,则分文不取。

  鲁哀公问:“想提高德行应崇尚什么?”孔子明确回答:“义,利之本也。”(《大戴礼记·四代》)直陈利在义中,重义方能有利。

  人的内心在受到名利的引诱时,就会经受考验,如果不坚定,甚至灭绝上天赋予人的良知良能,而去极力追求无穷的物质或感官欲望的满足,就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利,不仅为人之生存所必需,也有着巨大的危险性。因此,不可因利而失掉了做人的底线和气节,以致走上不归之路。要知道,为此而丧命的,自古多矣。四书之首的《大学》里有“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话,意思是通过不正当的路径得到的财富,也会以各种方式丧失掉。现在对不少贪官的判词说“没收全部非法所得”,不也是最好的注脚吗?

  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利益的保障。所以,对于利,问题不是该不该追求,而是该怎样追求——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正在于此。

  关于“见危授命”。在孔子看来,道义高于生命,在道义需要牺牲自己生命时,不可苟且偷生,要挺身而出,为真理,为国家而献身。

  孔子说:“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礼记·儒行》)意谓君子尊奉仁道而行,抱持道义而处,即使遇上暴政也不可能改变操守。这段话,讲的即是儒者“见危授命”的气节。

  孔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古迄今都是志士仁人成就自我、报效国家的价值取向。(孔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