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1 10:03:32   来源:云南省纪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既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经验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所谓特权,一般是指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权力。目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我们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当中仍然存在。由于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习惯势力和思想的影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想”特权的心理,想方设法地把权力演变为特权。当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权力上“唯我独尊”。一些领导干部居官位而自傲,搞“一言堂”,办事运用潜规则,说情找关系、违规开“绿灯”,独断专行,实行家长制,用人唯亲,排斥异己,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以及种种特殊化等。广泛存在的特权现象对现实生活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腐败现象的严重滋生和蔓延。

(二)利益上“相互利用”。当前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特权突出表现在涉及征地拆迁、人才招聘、教育卫生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的多民生领域,“特权医疗”、“特权教育”、“特权人事”、“特权采购”、“特权招生”等特权层出不穷。

(三)待遇上“享受攀比”。一些领导干部贪图享受。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个人享受、消费,使一些有特权的人不受惩罚、不被追究。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国家体制、机制存在的原因,很多地方存在上级对下级打招呼、说情、暗示、施压现象,不同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公正决策。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不知不觉、心安理得中享特权、在约定俗成中有特权、在假装糊涂中用特权、在肆无忌惮中耍特权。

(四)生活上“奢侈浪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不执行标准,住豪华酒店、喝高档酒、抽高档烟、吃天价宴席、进娱乐场所等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舌尖上的浪费”惊人。隐藏在公务活动之中,以谋取单位、部门利益或个人私利的公务送礼有增长之势,且形式越来越多样,理由越来越堂皇,目的越来越明确。

(五)言行上“阳奉阴违”。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以权谋财、以权谋官,假公济私。如表彰奖励、提职提级不按程序,不按规定、标准执行。

(六)作风上“简单粗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运用“潜规则”,作为权力滋生的产物,“潜规则”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最需要我们值得警惕的是党内“潜规则”,党内潜规则表现在党内决策执行和选人用人中,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选人用人问题上“平衡关系”、“家长制、一言堂”等等。

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我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范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就是特权统治的历史。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官员出行,八抬大轿,前呼后拥。人分三教九流的等级划分,都深深烙下特权的烙印,以历代帝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无不前赴后继、赤裸裸地展示其强大的特权。历史绵延、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存在也是我国当前体制机制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特权是法律政策之外的权益,但往往又是法律政策造成特权。因为特权不同于腐败,腐败总是单个的、违法的,而特权却是普遍的、有法制政策依据的。如“一把手”特权有着领导决策依据,“三公消费”特权有着官员层级和待遇政策,高考特权有着教育法制基础,部门特权有着部门立法授权。

(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中具有心安理得的不良心理。他们认为这种特权思想,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更是正常的工作职权,是在法律和制度规定之外,正是因为有了权力而搞特殊、谋私利,是一种“法外之权”。这种特权思想,不同于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具有隐秘性的腐败,特权现象往往是明目张胆的展现在群众眼前,值得深思的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滋生蔓延往往带着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名正言顺”的依据,导致特权腐败往往被“去道德化”,让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成为一种权势象征。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滋生蔓延不仅严重的侵犯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腐败。

(四)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反特权意识普遍不强。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也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但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反特权意识普遍不强,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面对着“权力人”,想说而不敢说,担心怕报复,担心举报后领导给自己“穿小鞋”,心存顾虑。

(五)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监督制约乏力。由于“一把手”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掌握着单位人财物的“拍板权”,权力高度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往往一人说了算,由此产生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践踏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制度的严肃性,破坏了社会主义,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整个社会的良知,严重损害党和人民利益,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对策建议

怎样防止一些干部把公共权力变为以权谋私的特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习近平同志讲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能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一)反特权必须规范特权阶层的权力。领导干部搞特权,获取特殊利益,凭借的是公共权力。遏制特权,关键是要规范权力。让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执政为民”,绝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更不允许以权谋私甚至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制度,依法公开用权,所有权力行使者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反特权必须加强对特权阶层的廉政教育。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入手,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突出教育的实效性,根除特权思想,做到教人从善。通过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贯彻“八项规定”等多种形式教育,牢固树立“我们是群众中的一员,我们来自群众并走向群众,我们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廉政法规、岗位廉政教育,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创新开展廉洁从业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廉洁从业意识,做到为政清廉守党员之本、秉公用权尽公仆之责。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铲除滋生特权的土壤和条件,形成人人反特权、无特权的社会氛围。

(三)反特权必须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特权往往与腐败结伴而行,有了特权,腐败往往随之而来。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基本职责的观念,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特权必打。既要执行政策、宽严相济,避免“为办案而办案”,也要严肃纪律,严格惩处,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于严重违纪问题必须查办,对腐败分子必须严惩,切实做到惩恶扬善,增强惩处的威慑力,使干部不敢犯错误。严肃查办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特权案件,切实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增强查办案件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四)反特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领导干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归属主体,所有公共权力的执行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要真正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作为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领导一线指挥、干部一线服务、措施一线落实、问题一线解决,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做群众反感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上带下,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用严谨规范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履职用权形象。

(五)反特权必须强化监督保障。不受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因此,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促使党员干部正确使用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实行过程监控;探索加强和改进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延伸监督线,扩大监督面,形成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六)反特权必须建立健全反腐败长效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约束,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风险防控,做到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使其不能也不敢突破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铲除特权现象。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带头执行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必须追究,不允许任何集体和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   叶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