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政风险环境评价和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4-09-04 16:44:50   来源: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网站

 

廉政风险是指公共部门行使公共权力、处置公共资源、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导致腐败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廉政风险意味着腐败发生或蔓延的机会和条件。廉政风险防控则是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廉政风险、预防腐败行为的举措和保障。综观现阶段高校廉政风险的格局和走势,我们认为大致可用有利因素明显增多、不利因素远未消除来概括。有利因素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标到本等强力措施,加大作风建设和风险防控力度,强化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不利因素是指高校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监管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发生质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风险仍然居高。高校廉政风险防控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取决于有利因素的延展和不利因素的规避程度。

一、外部环境影响

(一)西方文化冲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加大了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兜售力度,大肆宣扬以多党制、普选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立宪民主,大肆宣扬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大肆宣扬以经济自由化、实体私有化、生产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力求实现思想俘获、文化制胜、价值转换、制度更替的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强烈冲击。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利己文化的侵蚀,加之高校自身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方面的失误,导致一些高校个人主义抬头、自由主义兴起、拜金主义萌生、享乐主义滋长,弱化了高校优秀文化传承阵地的功能、淡化了高校先进文化传播园地的信誉、矮化了高校外来文化鉴别载体的作用。有的高校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不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大学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使学校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借鉴优秀文化、拒止贪亵文化的功用无从彰显;有的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道德、重招生轻管理、重处罚轻教育、重回报轻付出、重眼前轻长远,使学校社会诚信体系和新型校生关系无从建立;有的教师思想水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全面滑坡,使教师尊严和威信无从维系。倘若高校不能承载“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崇高使命,即不能在培育、传播、践行清廉文化方面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有所作为,不仅会害人害己,而且会误国误民。

(二)封建思想侵蚀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既孕育了大量进步、积极、健康、廉洁的思想,又衍生了不少落后、消极、颓废、贪腐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根据“弃其糟粕、吸其精华”的原则,对先进思想予以吸收和传承,对后进文化进行摒弃和剔除,但碍于思想惯性、文化属性、工作弹性,某些封建腐朽思想文化至今仍未消除和绝迹。由于功名意识、利禄意识、享乐意识、奢靡意识等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腐蚀,加之高校自身在思想教育、制度规范、权力监督、违规处罚方面的失误,导致一些高校从业人员功名思想强烈、利禄意识严重、享乐主义膨胀、奢靡之风盛行,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公平、大学正义格格不入,践踏了教育的公益属性、污染了学生的稚嫩心灵、败坏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有的高校领导在职务消费方面大手大脚、挥金如土,在公务接待方面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在办公条件、公务用车、公款出国(境)方面大摇大摆、盲目攀比,使学校利益和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有的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违规插手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资产处置等招标采购活动,非法收受商业贿赂,有的打着学校招牌或利用学校无形资产在外兼职,使学校卷入各种纷争;有的高校干部为了提拔职务、晋升职称、获取荣誉投机钻营、不择手段,使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有的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内外兼职取酬上,本职工作反而成了“第二职业”,使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改革、发展工作受到影响。倘若高校不能承载“引领风尚、教化人伦”的神圣职能,即不能用廉洁思想、廉洁文化、廉洁言论、廉洁行动武装自己、教育学生、激励公众,不仅会自食其果,而且会误人子弟。

(三)社会风气影响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为我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思想文化、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打开了方便之门,一方面为自由优先、民权至上、金钱万能等资本主义思潮大量涌入留下了可乘之机,并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影响。由于现阶段党内风气、行政风气、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加之高校自身在作风建设、师风建设、学风建设方面的失误,导致有的高校领导作风、教师师风、学生学风与国家期许、社会期望、民众期待渐行渐远。有的高校党政“一把手”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重扭曲,不愿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原则上不分管组织人事、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工作的规定和要求,不愿主动公开党务政务事项的详情和细节,不愿积极推进权力和责任结合,不愿明确划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学术权、民主权,致使权力集权化、管理行政化、责任模糊化、监督务虚化、公开形式化、学术空洞化、民主空泛化等问题和倾向长期难以触动,使学校科学决策、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职能监督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制约;有的高校领导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逐步淡化,有吃喝玩乐之需、无访贫问苦之求,有迎来送往之兴、无调查研究之致,有游山玩水之闲、无真抓实干之暇,有高谈阔论之言、无排忧解难之行,有用权花钱之功、无改革创新之力,有令行禁止之心、无修身克己之愿,对群众关切、群众诉求、群众利益能推就推、能绕就绕、能拖就拖,使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挫伤;有的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逐步弱化,不是专心致志做学问、搞研究,而是想方设法争地位、抢名利,有的伪造假成果、假证书、假学历,有的抄袭、剽窃、盗用他人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术品质受到诟病;有的学生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逐步退化,未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学业和提高能力上,而把主要心思用在取得文凭和谋求职业上,有的甚至为达目的而采取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打点关系等非常手段,使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真才实学受到质疑。倘若高校不能承载“精神家园、文化高地”的光荣职责,即不能以优良作风、高尚师风、严谨学风直面社会、直面公众、直面家长,不仅会城门失火,而且会殃及鱼池。

二、内部情况变化

(一)办学规模扩大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招生人数迅速飙升、经费投入迅猛增长、工程建设整体推进、物资采购全面拓展、校办产业快速成长、教工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一方面为加强高校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增添了变数和难度。面对高校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资源配置权、管理自主权、自由裁量权全面提升的形势和局面,倘若高校在思想教育、制度规范、权力监督方面未能同步跟进和布防,势必相应抬升权力失控、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的几率和风险。如何适应我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大转折,加快构建全省高校惩防腐败体系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从容应对违规概率逐步上升的严峻形势,使这种概率无从显现,已成为云南高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搞好廉政风险防控必须正视的重大命题。

(二)体制改革深化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机制改革、教学科研改革、后勤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化,一方面为高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和谐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为高校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面对高校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在发展决策、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干部任免、财务管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科研经费、校办企业、招生录取、学术自由方面自主权力明显扩大、调控空间明显增大、监管难度明显加大的局势和倾向,倘若高校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方面未能相应改进和加强,势必放大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的危机和风险。如何适应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的重大转折,有效规范决策行为、用权行为、履职行为,尽快扭转廉政风险逐步加大的复杂局势,使这种风险化险为夷,已成为云南高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搞好廉政风险防控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社会联系频密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增多、社会服务深化、民办教育准入、独立学院兴起、经济活动剧增、对外合作扩大、社会联系拓展,高校相关管理逐步向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增强办学实力、凝聚办学优势、培育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石和基础,一方面为高校深化体制改革、健全运行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发出了呼吁和呼唤。面对高校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社会交往日益密切、掌握资源日渐丰富、面对诱惑日趋增多的情势和境况,倘若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方面未能及时改革和创新,势必造成违规操作、商业贿赂、职务犯罪越演越烈的悲情和悲剧。如何适应高校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全面提升的重大转折,切实规范权力运行行为、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全力规避职务犯罪风险,有效破解权力寻租空间逐步拓宽的微妙情势,使这种空间无可遁形,已成为云南高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搞好廉政风险防控必须正视和无法回避的重点难题。

三、价值追求反思

(一)荣辱观念迷失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曾倚重信念的执着、真理的求索、道德的守护、职业的敬畏、学术的尊崇、荣誉的珍重被誉为“象牙之塔”,深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推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又凭借情操的坚守、名利的恪守、清廉的自守被冠以“一片净土”,深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称道;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以后,由于外来文化冲击、社会环境影响、内部利益驱动等原因,导致高校价值观、名利观、荣辱观发生变异,突出表现为有的高校及从业人员不加鉴别和令人扼腕地轻率抛弃以卓为荣以庸为耻、以勤为荣以懒为耻、以俭为荣以奢为耻、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核心荣辱观,使高校赖以生存的奉献精神、道德风尚、节俭传统、清廉作风难以为继,成为高校吸引力和期望值逐步降低的主要思想根源,由倍受赞誉的“象牙之塔”逐渐沦为广受非议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主要地带之一,深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痛惜。如果高校不能重塑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那么高校很难真正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辐射源”。

(二)道德传统流失

早在封建社会中期,教育就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其中传道至少包括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即为学要勤奋、为人要正派、为官要清廉,这些饱含教育精神、教育价值、教育精髓的优秀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古代、近代、当代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理念;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和教真育爱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使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保持了信念的坚定性、思想的先进性、道德的纯洁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利己思潮乘虚而入、封建腐朽文化沉渣浮起、社会不良风气无孔不入、自身免疫功能消失殆尽,使高校引以为荣和令人瞩目的情操指数、道德力量、人格魅力逐步萎缩,成为高校社会形象恶化的主要道德根源。如果高校不能再造道德高地、再铸道德金身、再展道德雄风,那么高校很难真正成为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孵化器”。

(三)清廉作风遗失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大致经历了特别清廉、比较清廉、不太清廉三个重要阶段。1949年—1978年为特别清廉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以其思想道德不可动摇、学术品质不可亵渎、清廉规则不可触犯、名利诉求不可放纵等优良品质和标杆作用而著称于世;1978年-2000年为比较清廉阶段,这一阶段虽然思想道德有所滑坡、学术品质有所下降、清廉标准有所松动、名利尺度有所放宽,但相对于当时渐趋浓厚的投机风气、钻营风气、经商风气、捞钱风气,高校仍能守住思想防线、道德防线、清廉防线、法律防线,并被社会各界所认同;2000年至今为不太清廉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外受舶来文化、封建思想、官场做派、社会风气的同时挤压,内陷教育失机、制度失范、监管失查、惩治失效的种种失误,使高校思想底线、道德底线、清廉底线、法律底线逐步失守,成为高校腐败现象滋生的主要价值根源。如果高校不能唤醒自重、自强、自省、自警、自励、自律的清廉传统和本色,营造清廉环境、培育清廉文化、展示清廉本色,那么高校很难真正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排头兵”。

四、对策措施建议

(一)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制定专项规划、编写专用教材、充实师资队伍、增强教育效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高校真正成为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反腐倡廉、大学精神正能量的主阵地,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利己思潮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辐射源”,在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用坚卓的信念吸引社会的目光。

(二)打造道德高地

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严格按照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自身道德体系、诚信体系、防控体系、惩戒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气,从严查处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学术道德的失德行为,逐步杜绝公德颓废、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学术败坏的丑恶现象,使高校真正成为弘扬优良传统和引领社会风尚的“孵化器”,用道德的力量唤醒尘封的记忆。

(三)营造清廉环境

高校领导干部要大力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坚决抵制国外思潮、封建思潮、社会思潮、贪亵思潮,主动维护教育精神、教育品质、教育价值、教育传统,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扎实推进学校廉洁、干部廉政、教师廉教、学生廉学,加速健全具有高校特征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惩治体系,积极营造卓荣庸耻、勤荣懒耻、俭荣奢耻、廉荣贪耻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使高校真正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首善之区,使高校领导成为社会公众和广大师生的清廉楷模;高校教师要全面提升思想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认真落实《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守住思想底线、道德底线、诚信底线、廉洁底线,积极争当道德表率、诚信表率、遵纪表率、廉洁表率,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理想坚定、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行为检点的先进群体,成为无愧于“红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等光荣称号的一代师表;高校学生要不断强化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乡梓情怀、文化情怀,自觉抵御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继续发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专、学有所用,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为党分忧、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为教添彩的一代新人。用清廉的行动挽回学术的尊严。(王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