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王正功:正直清廉 功在后世

发布时间:2025-01-07 09:33:51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桂林自然风光奇特,不少文人墨客曾写下赞颂桂林山水的诗篇。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绝句精炼出数千年来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其作者正是南宋清官王正功。

王正功(公元1133—1203),字承甫,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荫补将仕郎。一生历官宜黄主簿,青田、筠州司理参军,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莆田县知县,潮川通判。签书武安车节度判官,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澧州知州,蕲州知州,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知静江府事。

为民办事 获民赞誉

王正功一生为官正直清廉,不惧得罪权贵,颇有政绩。

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王正功被任命为潮州通判。潮州的韩江古时并没有桥。《潮州三阳志·桥道》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了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韩江摆渡之难,百姓无桥之苦。

潮州知州曾汪曾经把86艘船连在一起,放石块到船中,再用绳子捆绑固定,造了一座浮桥叫做康济桥。王正功到了潮州后,在韩江两岸增建了桥墩,石墩与岸之间架巨木为梁式桥,下面可以通船筏,初步解决了水陆交通存在的矛盾问题。自此后,康济桥成为浮桥与梁式桥相结合的桥梁,方便了民众往来。

康济桥后经历代修建,改名广济桥,成了我国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的著名桥梁,被列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褒扬学子 激励进业

根据《广西通志·人物志》,王正功庆元六年(公元1200)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嘉泰元年(公元1201)权静江府事,算是稍事提拔。

嘉泰元年(公元1201),恰逢值年大比(乡试之年)。是年,广西学子乡试者共得举人11名。王正功久闻桂林学子在科举中常有不俗成绩。这次乡试的成绩也让他为学子们高兴,便依鹿鸣宴惯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请中举的学子。

所谓鹿鸣宴,即是庆功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学子考中贡生或举人的宴会。席间,他诗兴大发,作七律二首,其中,便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席中一位叫张次良的人将王正功的这两首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方。

王正功本意是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考取功名,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随着岁月推移,全诗被传颂者们省略或遗忘,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坊间流传千年。

不惧权贵 秉公执法

担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知静江府事,王正功掌管广西辖区内的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上报朝廷,举劾有关人员并监察地方官吏等。

任职期间,他忠于职守、勤于政务、体恤民情、为政清廉,曾逮捕依仗权势行凶的兴安县令之子,弹劾贪暴官吏,颇有政声。

王正功辖下的兴安县县令的儿子是个纨绔公子,一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有一天,县衙门的一位官员不知何故得罪了他,竟被他暴打致死。县令还处处包庇,企图帮他开脱。案子报到提点刑狱府,王正功立即将行凶杀人的兴安县县令的儿子逮捕,为防串供,还将他送邻路交押。此举颇得民心,然而却得罪了兴安县县令。

加之王正功平日还弹劾过一些贪官,这些官场恶势力串通诬告,导致王正功被罢官。两年后,案情才真相大白,王正功虽然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但却年事已高,无法官复原职,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庙祝,主管冲佑观。

清贫自处 以廉为本

浙江旧宁波府乡绅楼钥在为王正功写的墓志中,赞扬王正功“以廉为本”,王正功做官做到广西提点刑狱,“清贫自处,质贷以给,奉己至薄,得禄不足以逋负,如是者三十年。”例如,依照宋朝《接送人法》的规定,当地官府有义务差派厢军协助初到职的职事官迁移在外的家属。王正功任满澧阳县知县时,澧阳县吏送钱三百万为搬家费用,被王正功拒绝了,只接受了县衙按规定安排家人回乡的船只,其情操之高尚令当地人叹服不已。

据广西纪检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