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陈宗海:一心为公 廉政爱民

发布时间:2024-09-24 09:16:48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天下事不患乎难为,而患乎不为。”这句有着深刻意义的话出自两任腾越厅同知的陈宗海之口。

陈宗海,字春源,生于1830年,卒于1903年,各类史志上皆称其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陈宗海自幼聪明勤勉、学行兼优,因学识卓绝被选拔进国子监读书,并以监生员功名走上仕途(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叫监生员,简称监生)。

临危受命 一心为民

咸丰六年,陈宗海被选授为四川渠川尉,咸丰十年授陕西淳化县知县一职,后调任云南帽峨县任知县,因政绩卓异,光绪四年调任腾越厅同知,光绪九年因晋京接受皇帝引见而卸任,光绪十一年复任腾越厅同知。在他两任腾越厅同知期间,为腾冲做了很多实事、好事,至今仍堪称表率。

陈宗海到任之际,腾冲在遭受咸同之乱18年后,又遇苏开先驻军叛乱,烧杀劫掠不断。原本腾冲就是边陲闭塞之壤,又加兵焚连年,到处屋舍成墟、田园荒芜、哀鸿遍野,整个腾冲城满目疮痍。

陈宗海刚正廉明,治事英敏果敢。他到任后,先遍查“地情”“民情”,而后大刀阔斧改革、雷厉风行推进。据史料记载,陈宗海凡兴学、劝农、惠工、通商等利民之事无不兴办,害民之事无不革除,事事躬亲、锐意整顿,且“兴废举坠,知无不为,为恐不速”。为了恢复道路、桥梁、仓储、庙宇、驿站、慈善等民生基础功能,陈宗海除多方筹资外,还经常捐出自己的俸禄和养廉银。

据《腾越厅志》载:光绪五年,同知陈宗海捐设额外孤贫六十分。光绪八年,同知陈宗海先后捐廉建安节堂、育婴堂、养济院。光绪九年,同知陈宗海禀请拨界头练逆产田一百四十箩零三旁斗,作残废兵丁养赡。光绪十二年,同知陈宗海详请抚恤银贰仟两用于赈饥救灾。从寥寥记载可见,陈宗海任职腾越厅期间修关隘、固碉堡、建桥梁、整道路,并先后设立新义学、养济院、育婴堂等福利机构,一心为了腾越发展和百姓安乐,打造了“学有宫、病有馆、老有院”的腾越桃源。

捐银办学 惠及世代

纵观陈宗海卓著的治绩,其对腾冲影响最大的一是教育、二是修史。

“天下不可一日无学、而学不可一日不兴。学之所关,不綦重哉。”(《腾越厅志<重修学宫碑记>》)。陈宗海到任后,首抓的大事就是恢复教育。他认为,教育振兴是为官为政的要务,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陈宗海多方筹资,重修学宫、重建来风书院、重建考棚、创新规条并广增义学,让边远地区的学子都能入学,并拥有良好的就读环境。

陈宗海除了克服万难开展社会筹资外,还将自己的养廉银全部捐出办学。据有关史料记载,陈宗海重修学宫捐了白银600两,重建来风书院捐了1578两,重建考棚捐了150两,并陆续捐廉颁给各义学《弟子规》《四书合讲》《童蒙辑要》等书籍。《腾越厅志》记载:“老义学二十六堂,新义学四十三堂,书舍二堂,俱于光绪六年,同知陈宗海量练地大小设立。”可以说,他的一系列举措对腾越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兴一方之文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他倡导兴办的义学,广泛吸纳穷苦子弟入学,不收学费,甚至还供给生活费或学习用品,打通了寒门子弟的向学之路,在地方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重修志书 流芳百世

说起陈宗海对腾冲的贡献,修编志书也是其卓绝政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宗海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深知“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的重要性。地方志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方的历史书,有着观兴废、知得失、通古今、察未来的功效。他到任后,看到腾冲的志书自《腾越州志》后至光绪年间又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却无人牵头整理纂修。陈宗海便聘请了教育大家赵端礼负责纂修,组建纂修小组,并时常参与旁征博引、考证史料。修成后,他还亲自为《腾越厅志》写序。该志书体例完备、史料翔实,是研究腾冲近代史的一部极其难得的地方志。

陈宗海学识渊博,《腾越厅志》记载了其《重修学宫碑记》《重建来风书院碑记》《纪周耕香太守在腾时事》等35篇作品。离任腾越厅后,他先后历任丽江知府、普洱知府等职,带头编撰完成了《丽江府志》《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各地方志,成为中国古代一位卓有成就的方志学家。

陈宗海三朝为官,所行之处皆有政声,后因积劳成疾去世于任上。陈宗海去世后,腾冲人民为他建了一座“陈公祠”,并设牌位于文庙名宦祠。

(通讯员 段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