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 千里奔赴感受“浙里清风”

发布时间:2024-12-20 08:34:01   来源:西双版纳州纪委监委

浙江天目山北麓,借助无人机从空中俯瞰,青山逶迤,竹海连绵,山峦层林尽染,一条条绿道如轻盈的绸带穿梭于绿水青山间。

这里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余村。

我来到浙江学习,从祖国边陲的热带雨林千里奔赴,去沉浸式感受一种叫“浙里清风”先行活力的独特存在。曾经偏居一隅的余村,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个村庄如何拆违建绿实现从“卖石头”向“卖风景”的变迁?

带着疑问和好奇之心我走进了余村。村庄刚好处于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绿树掩映、屋舍俨然,远处群山苍翠、竹海连绵,如一道道秀丽的屏风。有溪流,还有竹林相伴,典型的山清水秀,但是从村口的简介中得知,曾经这里靠山吃山,挖采石灰石,烟尘漫天。

在余村村中心,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10个红色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格外引人注目。我想,余村蝶变背后的所有故事恐怕是要从这里开始讲起了。

余村生态特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为富含石灰石资源,改革开放初期,当地人盲目开山毁林,开矿办厂。石灰岩矿和水泥厂每年能带来300万元效益。20多年前,因发展“石头经济”,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村里经济是活跃了,但村民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赚钱是为了生活好,但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了,不适合居住了,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有村民不禁发出感叹。

痛定思痛,“家里有矿”的余村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矿山和厂子关停后,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山开始绿了,水也变清了,但村民的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降到了最低点。

直到2005年夏天,一次“余村考察”,评价这种腾笼换鸟、借景生财,搞生态旅游的做法是“高明之举”。为举棋不定的小村庄一锤定音。

从此,余村人更加坚定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子。一方面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另一方面依靠“竹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康养绿道、休闲民宿、乡村公园等热门打卡地。依山就势、傍水而建,融合“乡野、乡村、乡愁”等元素,以竹文化、乡村文化、山水文化为内容,开发多种业态,带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如今的余村留住了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起伏的山、流动的水、绿色的竹,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这里既有乡村熟悉的场景,又有颇具现代化气息的设施。余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依靠绿色资源优势,实现了“村就是景,景就是村”全域旅游格局。

清晨,漫步绿水青山间,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朝气、清新;晚间,凭栏观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灯光的点缀下尽显寂静之美。此次余村之行,感受“浙里清风”,领略美丽中国“窗口”,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直抵心灵的感悟,让我进一步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西双版纳州纪委监委 岩温扁 || 责任编辑 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