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连线 | 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发布时间:2023-03-08 09:09:4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视频制作 李诚贤 韩育霖 尹雪诺 蔡艺芃 齐学家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九年,三地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研究这一战略多年的连玉明看到了“数字京津冀”的新未来;黄河保护法的出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见证立法全过程的方兰期待这部法律全面提升我国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扎根内地多年的香港人朱鼎健乐此不疲扮演着“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希望以自己的经历吸引更多香港年轻人来内地圆梦……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盘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纵横联动四方,统筹联通内外的发展大棋局。本期两会连线,邀请三位关注、参与、受益于区域发展战略的代表委员,共话开局之年如何下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

以新举措、新成就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

记者:近年来,我国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方兰: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来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无论是流域内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林草覆盖率等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还是经济发展指标等,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特别是黄河保护法的出台,将整个流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纳入一个完整的法治的顶层设计框架中,对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意义重大。与国际上流域立法的实践相比,黄河保护法的立法精神、价值取向和篇章内容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实践以及流域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鲜明特色,创新了流域立法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升了我国在流域乃至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朱鼎健: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4周年。4年来,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民众互动、彼此交流的“心联通”日益加深,这背后离不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前海方案、横琴方案等最新政策支持下,大湾区城市间的规则机制联通更加深入,如建筑师、税务师等18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仅需备案即可,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选择在内地城市创业工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就业计划”,号召香港青年进入内地城市就业。我所在的企业也积极响应,先后招收了50名香港青年毕业生来深圳工作,并组织他们多次探访内地城市,增进他们对内地发展的了解和认同感。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人才流动的便利程度将不断提升。

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依靠创新驱动,体现高质量发展成色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您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体现高质量发展成色?

连玉明: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等三大领域率先突破。同时,京津冀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难题和挑战日趋复杂多元,需要从多维度推动城市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我建议加强对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面统筹,通过打造“数字京津冀”,明确三地数字产业定位和区域重点数字产业的产业链各环节分工,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已有空港群、海港群、陆港群的基础上,拓展推进京津冀数字贸易港建设,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便捷高效、自主有序流动,提升发展动力,进一步带动辐射内陆腹地发展。

方兰: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能源基地,保障能源和粮食安全,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水,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的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统筹考虑整个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之间的安全和发展关系,要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四维的安全发展体系,建立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水-能源-粮食-生态”安全框架。在确保生态安全,保护好生态屏障的前提下,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形成合理的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能源开发与有限水资源的协调机制,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朱鼎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大湾区城市群进行更深入的科创和人才交流,促成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具体来说,大湾区可承担更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集合湾区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展开科技攻关,同时开展教育创新,对两地学生进行交叉式专业训练,培养有科研能力和产业意识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大湾区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

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推进高水平互联互通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认为应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国家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方兰:东部的长三角一体化、北部的京津冀、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西部以成渝为主体的大型城市群撑起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四梁八柱,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又构建起横向发展的大动脉,因此区域之间的协同与互补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大动脉;黄河流域承载着我国的粮食和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这两大流域的发展必须要协同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更好发挥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地区的优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在发展中形成相对平衡。

朱鼎健:我除了扎根大湾区多年,也很早就跨过琼州海峡,在海南投资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相邻的海南自贸港等地区具有很大的互动协作空间,可以进一步加深自贸港和大湾区的旅游产业消费联动。海南自贸港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居于全球领先水平,在香港390万就业人群中,服务业从业者占据340万。现代服务业正是“海南所需”和“香港所长”的最佳匹配领域。海南和香港还有地缘优势,未来两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加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

连玉明:数字经济突破了传统价值链的强地域限制和高联通成本属性,正在改变和重塑全球生产分工模式。对于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区域协同发展而言,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争取数字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多领域联系合作、全方位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推进京津冀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再借助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丝路”和“丝路电商”加快发展,打通物流堵点,畅通经济循环,从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开创数字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