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民忧不遗余力——记昆明市五华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李学

发布时间:2017-06-09 07:26:58   来源:昆明市纪委

昆明.jpg

李学(右一)正在对当事人进行劝说

“自己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关系,只要大家能心平气和,顺利把问题解决掉就是我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的最大心愿。”这是李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1984年参加社区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群众工作,即便从社区总支书记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依旧心系群众,为解民忧不遗余力,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情怀和对工作的热爱,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老书记”。在今年司法部召开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会上,李学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退休不退责

2000年,李学从海源社区总支书记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但作为一名老党员的他继续做起了人民调解工作,每天始终忙于调解纠纷,没有所谓的下班和假期,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2009年初,海源社区居民张国良与杨彪,因三片地板砖发生了纠纷,导致两户居民发生打斗。杨彪的妻子被张国良的家人打伤,经过医治花费了近7000元人民币。张国良和杨彪两户多次到派出所进行调解未果,后上诉到人民法院,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外调解。在调解时法院告知张国良要赔偿杨彪妻子10万元人民币,由于张国良无力赔偿,又担心害怕,再加上家庭琐事,一时想不通,便于深夜在杨彪家的大门梁上自缢而亡,使张国良和杨彪两家事态进一步升级。后派出所及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多次进行协调,都没有成功。张国良的家人把张国良的遗体抬到杨彪的家中闹事,派出所的民警到杨彪家制止后,把张国良的遗体拉到了殡仪馆摆放,这一摆就是十个月之久。双方当事人找了很多部门都没有得到处理解决,后来张国良的家人找到了李学,说明了前因后果。他得知这事后,急在心里,连日走访周边居民,了解双方矛盾的前因后果,又到双方家里了解事情的经过,组织当事人进行了细致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并先后两次到殡仪馆协商减免遗体摆放费用,还主动为死者垫付了12000元,2009年12月8日,死者入土为安,此事才得以妥善解决。调解结果最后能够得到双方的肯定,这是李学调解成功的众多纠纷中的一起。

为更好地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李学同志积极承担“防”和“调”的组织责任,建立健全了“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层调解网络,并于2013年4月成立了海源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李学工作室”,打破了只调解辖区范围内纠纷的传统做法,面向社会进行调解;2015年10月,他又在春城慧谷小区成立了小区个人调解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来,他积极借助社区沟通系统,充当群众的代言人参与相关单位部门解决纠纷,从而建立起一种社会冲突的缓冲机制,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同时,开通了李学人民调解室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主要用于典型案例、法律法规等宣传。截至目前,新浪微博访问量累计达十几万次,腾讯微博访问量累计达到五万次,发布及转发相关案例、法律法规等500余条,微信公众平台累计发送信息近千条。

急群众之所急

“有的纠纷要见面十几次才能调解成功,刚开始人家不理你,后来你去的次数多了,人家让你进去坐坐,给点开水喝喝。你再热心坚持下去,当事人也不好意思了,他对你慢慢就有好感了。”这是李学开展调解工作的经验之谈。

调解之初,李学遭受了不少冷遇,到群众家中坐冷板凳是常有的事。调解居民之间矛盾,关键在于心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不仅要赢在理上,更重要的是用心、用情。2014年9月,湖北省男子叶某租用海源辖区内杨某的房子开旅社,因所租用的房子到期,房东杨某要收回房子,不再租给叶某经营,但叶某是从他人手里转过来的旅社,转让费花了29万元之多,导致叶某非常恼火,双方扬言要“火拼”。知道此事后,李学先后5次找到叶某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又三次找到杨某做工作,才把双方相约到社区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在调解中,他始终坚持以法律为依据,真心真意地同当事人谈心、交流、交心,使双方逐渐放心,感受到调解是公平的。经多次调解,房东杨某同意继续续租旅社,房客叶某也同意适当提高租金,最后双方当事人现场签订了调解协议。调解为叶某挽回了近30万元的经济损失。事后,叶某家人都说李学调解工作是“真心对人,做到了公平、公正”。2016年4月初,有村民在自卫村西侧修起来一尊高12.8米、宽9.9米的露天神像,但未经批准的违法建筑。但在网络上,一张近距离拍摄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昆明巨大金刚像立房顶”,这尊财神像和它的建造者,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拆除违法建筑的政策规定和村民维权的迫切要求,李学先后十三次深入村组,苦口婆心地跟村民拉家常、讲政策、听意见、解难题,先后两次组织群众召开村民会议,耐心做好群众工作,终于在4月28日成功拆除了这座露天佛像。同时,他积极协助村民向民族宗教部门提出申请,重新按规定修缮寺庙和佛像,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赢得了群众信任。

一身正气,不偏不倚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复杂又细致严谨的工作。做好了,能控制当事双方的情绪,不致矛盾升级,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做不好,会激化矛盾,增加裂痕深度,甚至走向“敌对”状态。李学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成功化解了众多矛盾。2014年4月及12月,海源社区龙院上峰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要对1000多户拆迁户进行回迁安置,其中有23户回迁户产权人已病故。这可能会引发房产继承争议,造成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影响回迁安置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为此,他提早找到当事人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利用法律法规和真心感人的工作方法,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开导纠纷当事人,把各户产权争议的家庭矛盾调解在萌芽状态中,为“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工作奠定了基础,平稳、公开、公正地进行了回迁安置选房。

在2015年4月至6月期间,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后,因在改造修建回迁房的地基时,对海源社区龙院一组和海源社区龙院二组居民的农村自建民房造成了损伤,李学同怡宁房地产公司、房屋受损的居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协调工作,并与昆明怡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5月25日对春城慧谷二期A3地块周边民房受损情况核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入户核查共计22户(14户经济补偿,8户拆除重建),核查基础数据均由房主签字确认。先后与开发商协商20余次,并于2015年6月期间对22户民房受损进行了赔偿,协调补偿资金480余万元。通过化解疑难纠纷,在辖区树立了公平公正、维护正义的形象,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33年来,李学扎根社区,为解民忧不遗余力,认真解决每一户辖区居民遇到的矛盾纠纷,共调解矛盾纠纷1900多件,其中仅社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过程中就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000多件,其中引导群众走司法程序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海源社区矛盾纠纷均在辖区化解,在城中村改造拆迁、回迁中实现了“零上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李学的事迹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12频道《小区大事》栏目、《云南法制报》《昆明新闻》《云南卫视——罗智说法》等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李达  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