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情牵“爱心桥”——记“云南好人”陈顺强

发布时间:2017-06-03 07:33:38   来源:曲靖市纪委

陈顺强.jpg

陈顺强站在他组织修建的“爱心桥”上

“多亏了强子,没有他哪有这座桥!”宣威市文兴乡马龙村委会碉边自然村的村民们站在横跨文兴大河上游两岸的“爱心桥”上说。村民们口中的“强子”,就是陈顺强,他既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2015年“云南好人”、“曲靖好人”,同时还是第四届“曲靖市道德模范”、第四届“宣威市道德模范”。

儿时梦想励志行

现年32岁的陈顺强,家住宣威市文兴乡马龙村委会碉边自然村,是土生土长的碉边自然村人。他是一位“80后”外出打工青年,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工。2001年7月,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到外地打工。这几年,他曾经在个旧、蒙自以及贵州遵义等地打工挣钱。

马龙村委会碉边自然村坐落在崇山峻岭的乌蒙山半山腰上,从山脚到山顶,狭窄的坡地,连绵起伏,仅有一条蜿蜒盘旋的羊肠小道相连,这里有83户人家居住,但村落分散,交通滞后,信息闭塞,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结构单一,群众增收致富困难,广大村民长期过着“种一坡坡,收一篓篓”的生活。

碉边自然村与深谷对面的马龙村委会、马龙村完小和其他六个自然村隔河相望,村民到村委会办事,赶集,购物,走亲访友以及学生读书等等,都要过河。长期以来,村民只能靠石凳过河,有时只能脱鞋过河,特别每年汛期,河水暴涨,过河就会非常危险,挡住了学生上学的去路,严重地威胁着师生和村民的安全,孩子过河求学成为外出打工父母们的一块心病。

“在文兴大河的上游新建一座桥,是我从小就梦寐以求的目标。”说起建这座桥的初衷,陈顺强说。读小学时,陈顺强就每天都要经过这条河,他深知夏天洪水的无情、冬天河水的冷酷,对小学生艰难曲折的上学路和乡亲们跋山涉水的出行难感同身受。近几年来,陈顺强每年回到家乡,看到当地师生和群众屡屡赤脚过河,面临危险,感到十分无奈和忧虑。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桥成为这个长期在外打工的“80后”青年的决心!

举债修路路艰辛

陈顺强一家兄弟姊妹共8人,家庭经济条件差,所以他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到矿山打工挣钱,几经闯荡,没挣到大钱,只挣到小钱,勉强能维持生计。他说:“等我挣到一座桥钱,至少要十年以后。现在只能借钱做事,不能等钱建桥。”自2012年6月28日起,他不但进行了实地察看,还连续不断地走村串户,印发倡议书,与村民商谈建桥一事,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当地村民都不富裕,有人说他是“傻瓜”,有人骂他是“疯子”,所以建桥比登天还难。但他却毅然决定,一定要想方设法新建一座“爱心桥”,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方便群众和师生通行。他捐出自己长期在外打工挣来的4万元钱,并多方筹集和借款10多万元钱,决定组织和带领村民们在文兴河上游新建起了一座“爱心桥”。

要建桥,先修路。要新建“爱心桥”,首先必须从修通公路入手。陈顺强不但慷慨捐出自己长期在外打拼挣来的3万余元血汗钱,还进行实地察看,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支持和配合公路建设和新建“爱心桥”等相关事宜。他亲自指挥实施机械台班5个,组织和发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400余个,支砌挡墙50立方米,新修文兴大河上游附近长500米、宽3.5米的进桥公路,方便交通和运输建桥材料,为新建“爱心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自己手中建桥的钱却只剩下几千元钱了,这桥怎么建?于是,他瞒着家人和村里人,东奔西跑,四处找朋友借钱建桥。俗话说“叫花子还有三个寒朋友。”这个借他五百,那个借他一千。好心人,天不负,加上自己打工挣来的一点血汗钱,他终于凑足了10000元钱。2012年11月20日,第一车建桥材料运至半山腰临时卸货场,标志着长期以来陈顺强一心组织和发动的“爱心桥”正逐步从理想变为现实。

对于新建一座桥,仅有的1万元钱微不足道,无疑是杯水车薪,加之路窄坡陡,运料只能靠牛拉人背,陈顺强一个人怎能将料子运至河边呢?

聚心合力共修桥

在四处碰壁、山穷水尽之际,他再次厚着脸皮去邀请村里平时和他关系要好的12位村民。他苦口婆心地说:“人穷志不穷,建桥至关重要,建桥能让大家受益!”12位村民深受感动,于是12人集体发出誓言:“甘心付出,不惜代价!”他们自发地组成了建桥小组,分工明确:陈顺强负责主持全部建桥工作,聘请建桥技术员,根据建桥方案,绘制建桥图纸;其他成员分兵把守,各司其责。村民们及社会各界人士逐渐被陈顺强建桥的信心和决心所感染,纷纷前来捐款,共筹集到69026元建桥资金。

2012年12月13日,他积极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开始从半山腰临时卸货场运料至河边施工现场。先把公分石、石粉沙用推车拉、溜皮溜至500米陡坡底,然后再用人力从陡坡底背到施工现场,而钢筋、水泥直接用人力背到施工现场。因坡陡路滑,搬运十分费力,不到一公里的路段,光运料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2013年1月15日,“爱心桥”正式开工建设,首先是挖掘基坑、浇筑基座、铺设桥墩。由于当时河水量大,使用4台磨电机和8台水泵抽水,机器超负荷工作12小时后,停止工作,进行冷却。但机器一停,基坑里的水又淹没上来,大家一时束手无策,无法继续施工。

暂时停工的间隙,大家互相鼓励打气。并发誓说:“发扬愚公精神,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桥墩不起,誓不罢休!”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水泵和劳力,给河水改道。陈顺强借钱买水泵,使大小机器增至16台,村民劳力增至70人,日夜奋战,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争分夺秒,奋战12天,4个基座桥墩终于扎根在河沙中。4个桥墩浇筑完毕后,已是2013年1月31日,春节临近,大家都回去准备年货,只有陈顺强还住在工地简易工棚里。自建桥开工之日起,他吃住在工地,与河为伴,与山为邻。大年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品尝美酒佳肴,爆竹声声辞旧迎新,烟花点点漫天盛开。陈顺强一人独守工地,在家人再三催促下,他才上山回家吃了一顿年夜饭,随后就下山赶回工地。

春节过后,就要浇筑桥面、焊接栏杆了。此时,建桥人又遇到一大难关:无料子,无钱了。可谓是“油干灯尽,米完粮绝。”哎,建桥真是难上加难呀!人们都在叹息,也为陈顺强捏着一把冷汗,担心建桥半途而废。此时,陈顺强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依然承担起顶梁柱的作用。他咬紧牙关,斩钉截铁地决定:“呼吁建桥小组12人分头去借钱,借来的钱,由我陈顺强一人负责偿还”。一星期后,大家共借到26000元,“爱心桥”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建桥人风餐露宿,以河为伴,以山为邻。通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于2013年4月5日,这座长期以来令陈顺强情牵梦绕“爱心桥”终于建成了。此时此刻,陈顺强和碉边村村民盼望多年的建桥梦终于实现了,河谷两岸的村民过河从此以后不用再脱鞋了,小学生上学也不用发愁了。(周均虎)